只有5%的乡村具有赚取城市“乡愁”钱的可能,95%乡村旅游建设功败垂成,数字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只有5%的农村具有赚取城市人“乡愁”钱的可能
谈到乡村振兴战略,在最近的调研中发现,全国2000多个县中,绝大多数都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十九大后,全国各地都把乡村旅游开发(田园综合体)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之一,乡村旅游开发成果成为各地农村发展的主要看点,尽管专家频发警示:只有5%的农村具有赚取城市人“乡愁”钱的可能;中国旅游景区只有5%在盈利,95%在亏钱…….但仍然挡不住各地竞相投资乡村旅游的热情。
乡村旅游贵在乡村性
围绕都市圈1-2小时车程内乡村旅游具有最佳区位
全国每个县都搞旅游,谁去旅游?全国每个景点都长一个模样,谁愿意去看?乡村旅游最佳的区位在都市圈环城休闲带内,即围绕都市圈1-2小时车程内。因此只有5%的农村具有赚取城市人“乡愁”钱的可能,中国旅游景区只有5%在盈利,绝大多远离大中城市的农村尤其是中西农村发展乡村旅游,把旅游业作为一项产业来抓,90%以上都不会成功。当然,疯狂砸钱也并非一点好处都没有,游客不来当地老百姓节假日走走也好,只是白菜花了牛肉价,而且顾此必然失彼,结果是纳税人当了冤大头,政府公信力大打折扣!
乡村旅游六大建议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正确操作是什么?今天就和大家聊聊乡村旅游发展的6大建议。在乡村旅游开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态势下,政府投资乡村旅游如何做才不会花冤枉钱?
哪些乡村能够成为上面讲的5%?
1、资源禀赋好的乡村,要么有名山大川等景观资源,要么有稀缺性、唯一性的生态资源;
2、具有地理区位优势的乡村,比如位于都市圈环城休闲带的乡村。
如果不具备资源与区位方面的优势,大部分乡村的旅游业发展基本只能成为上面讲的95%,很大可能都会亏钱。
▲绿十字项目郝堂村
2
重视乡土人才在乡村旅游策划中的作用
目前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重规划轻策划的现象十分普遍。很多地方领导一提搞旅游,就想到请一流的规划公司和知名的旅游设计师。
去年,有一篇文章在网上流传很广,文章认为90%以上的旅游规划院都不懂旅游,99%的旅游规划都是抄袭模仿的平庸方案。这些数据的权威性尚待考证、观点也过于偏激,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院派旅游设计师在乡村旅游的策划中存在某些先天不足。
成功的项目很多是当地能人干成的
最近二十年间,各地打造了无数乡村旅游项目,但真正成功的项目不多,成为全国乡村旅游典范的更少。成功的项目几乎都不是出自专业旅游规划公司和旅游设计师之手,而是由当地土生土长又见过世面的能人干成的。
例如,乌镇从一个破败的小镇变成一张国家名片,年接待游客近千万,旅游收入4.5亿。这一成功主要源于乌镇能人陈向宏,他是乌镇本地人,在大学里学过机械,以前是桐乡市政府一名干部,后下派到乌镇工作。
▲乌镇水乡
3
坚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理念
▲绿十字项目:新县梦
农村普遍存在的单一性、城市化、千村一面的问题
过去十多年来,由政府主导的新农村建设的理念和模式一直是“建城市一样的房子,过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这导致了新农村建设普遍存在“单一性、城市化、千村一面”等问题。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就必须转变这一理念,甚至要颠倒这一理念,坚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最小的人为干预。最大的原乡体验
未来乡村建设中,要坚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理念,坚持“最小的人为干预、最大的原乡体验”,依托村庄传统,尽可能保留村庄原有肌理,不进行大拆大建。尽量采用当地的建造材料,充分挖掘村内的旧材料,通过新旧结合,废物换新颜。保留和改造好老房子,赋予其新的生命。尽可能保留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使之并存于一个村庄,增强村庄的历史厚重感。
▲绿十字 乡建项目樱桃沟村
4
用“倒行逆施”的方法保住乡村性
▲ 绿十字 襄阳市五山镇堰河村项目
打造高度原创作品
打造高度原创作品,必须在项目的策划、规划和施工等各个环节,采取超越常规的、与众不同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孙君一贯倡导的乡建方法,笔者称之为 “倒行逆施”的方法:去符号化、去标准化、去形式化、去设计化、去行政化、去园林化、去城市化……等等。只有这样,建设出来的景区才会有“乡”和“野”的感觉,才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5
以诚恳的态度对待仿古建筑
农村传统民居是农村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历史文化、社会风俗与景观审美价值,是乡村旅游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由于传统民居建筑越来越少,大量仿古建筑的出现就成为必然。
拒绝四不像的仿古建筑
在建设仿古建筑时,很多景区缺乏诚恳的态度,不进行认真考证,随意拼揍、粗制滥造等现象随处可见,最后搞成四不象、不伦不类,游客直呼“太假”,甚至产生了“不去会后悔,去了更后悔”的感觉。一些地方搞假丽江、假袁家村、假威尼斯、假泰晤士就更糟糕了。
乡村是有尊严的,乡村文化更是有尊严的,
“乌镇经得起看,足见其诚恳之深”,这就是乌镇成功的奥秘!我们不能用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农村文化。乡村建设过程中,建设仿古建筑必须踏实地模仿,从设计、材料、施工等所有环节都要都非常讲究,精益求精,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才经得起看,才会有味道。
6
还政于村和还权于民
在农村开展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村支两委的支持,更离不开当地农民的积极参与。
乡建不能“政府玩,农民看”
纵观各地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政府玩、农民看”是一种;“老板玩、农民看”是另一种。前者是典型的政绩工程,后者则是老板既不懂旅游,更不懂乡村,这两种模式很大可能将功败垂成。只有“政府、企业、农民一起”,形成良性共生发展模式,乡村旅游的开发才有可能成功。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行业也逐渐发展壮大。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焦点和新增长极,到社会和旅游业界大广泛关注,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并在多方面加强对其的政策扶持。
城镇化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乡土文化受到冲击,文化遗产缺乏全面的保护和传承,乡村旅游发展进程较缓慢。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有效地保护农村文化遗产,传承优秀文化,加强乡村旅游建设是当前亟须重视的热点问题。
数字化+乡村博物馆
近几年,伴随着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宝藏》等为代表的文博类节目的兴起,大批文博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全网掀起一场“文博热”。不少年轻人都展现出对文博的兴趣,文博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乡村博物馆趁势而上,在各地广泛兴建。
每一座博物馆都是当地的文化灵魂和文明象征,通过文物的收集整理、文脉的发掘梳理等方式,在故居新土上留下历史和文化,教育后人。而乡村博物馆作为农村的一个本土文化聚集地,拥有着强大的文化基因,成为展示乡村村史乡情的窗口。然而,目前乡村博物馆的发展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数字化+农家乐
国家对于新农村的建设道路一直在前行,很多农村也结合自己优越的地理环境做出了相应的项目。比如农家乐,就是一些农村利用自己优越的地理环境,开发出来的一个旅游项目。当时,农村兴起农家乐的时候,很多城里人都会开车去农家乐,享受不一般的乡村风情。


共有 0 条评论